理性早熟者的危险是感性发育不良。凡别人必须凭情感和经验体会的东西,他凭理性就理解了。于是就略去了感性的过程,久而久之,感性机能因为得不到运用而萎缩了。
1、早熟往往伴随着情感发展的不平衡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恰恰是其他那些早熟的孩子反而成熟的最晚。早熟的孩子在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言语表达等方面可能同龄人发展得更快,然而早熟并不意味着情感和社会性方面也同步发展,早熟的个体可能在年轻时表现出超出年龄的思维能力和行为举止。但情感发育却没有完全跟上,导致他们对复杂情感、压力或社会关系的处理能力不足,这种情感滞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补足,导致他们在成年后才真正成熟。
2、环境压力和早期责任感
早熟的人通常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额外期待,早期承担起比同龄人更多的责任,这些责任可能促使他们在外表上显得成熟,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并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去处理这些压力,这种过早的责任感会导致他们内心积累更多焦虑和困惑,使得他们成年后反而需要更多时间去处理这些未曾解决的内心冲突。
3、探索期的延迟
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如爱里克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指出,个体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会进入一个探索自我形成身份认同的阶段,这段时间对于心理的真正成熟至关重要。早熟的人由于从小在认知或行为上就显得“领先”,可能跳过了这一探索阶段。过早进入了一种固化的成熟模式,其结果是他们在成年之后才开始重新审视自我,重新探索人生方向,这会使他们的心理成熟期延后。
4、社会适应与身份认同的冲突
早熟的个体由于在行为上表现的与同龄人不同,可能会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经历更大的社交孤立或不适应感。他们可能因为过于理智或表现出与同龄人不符的价值观而感到不合群,这种情况会影响他们与周围人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这种社交上的不适应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调整,从而推迟了真正成熟的过程。
5、早熟掩盖了内在的不成熟
早熟的个体往往容易被人误认为成熟,因此周围人可能会减少对他们的情感支持和指导,认为他们可以独自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际上这些早熟的外在表现大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内在依然缺乏真正的心理支持和成长空间。因此他们可能在外界的误判和自我要求的双重压力下延迟了内在的成长过程。
6、自我认知的矛盾
早熟的个体通常在年轻时就对自己有一定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因为缺乏足够的现实生活经验而显得片面与单薄,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显得自信果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产生一种自我重建的过程,这种自我认知的重新审视和调整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这使得他们的真正心理成熟期推后,所以晚熟绝非坏事,但早熟大多未必是好事。
恰恰是像第一代教父,维托这种顿感力十足的孩子,才更有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野蛮生长,积累起足够多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经验,也许他们知道的很少,但他们敢于把知道的及时转化为能够做到的。当曾经的一些早熟的孩子还停留在人生幻境时,维托这样的孩子则早已在现实世界中摸爬滚打,百炼成钢,所以他才会在25岁的年龄做到那些25岁年龄的其他人做不到的事。